太原市懷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之燙熨貼
產品結構組成:
燙熨貼由發熱體、隔熱層、固定層、離型紙等組成。發熱體是由還原鐵粉、活性炭、食鹽、水和有透氣孔的塑料袋組成;隔熱層采用無紡布襯墊;固定層采用無紡布醫用膠帶;離型紙采用硅油離型紙。工作原理:
燙熨貼是利用發熱體中還原鐵粉和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發出的熱量在人體局部產生50℃的熱環境,并能保持10-12小時左右,對人體進行局
部熱療,來達到疏經通絡、破瘀散結、驅風散寒、消炎鎮痛、加速組織修復的作用的目的。
適用范圍:
本產品適用于濕、寒引起的疼痛及骨質增生、肌肉勞損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也可以用于婦科暖宮。
產品特點:
1、燙熨貼是物理治療,對肌體無損害;2、局部外用,同時免除了口服用藥對人體的刺激。
3、恒溫,持久。
燙熨療法的歷史來由
燙熨療法起源于中國,與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中醫的外治方法之一,它是應用發熱的容器在人體的一定部位上進行燙熨或滾動、摩擦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療法,其簡便安全、清潔環保,是治療疾病最簡便易行的方法之一,也是眾多保守治療當中效果最顯著的一種。此法自古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是祖國醫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自祖先使用陶瓷缽內裝有燒紅的木炭,在人體疼痛的部位進行燙熨治療開始,這種療法在我國應用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從仰韶和半坡出土文物中有燙熨工具的實物)。最早的文字記載始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病在骨,淬針藥熨。”《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素問·血氣形志》:“形苦志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秦越人用熨法治療虢太子的尸厥病,司馬貞《索隱》:“毒熨,謂毒病之處,以藥物熨帖。”清代燙熨療法已有較詳盡的論述。但是,民國時期由于當時的政府歧視排斥中醫的政策,因而使這一療法流散于民間。近幾十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民間醫藥的挖掘、繼承、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與現代針灸理論不斷滲透,使該療法更趨完善,由于該法是以燙熨代針灸,所以適用于針法和灸法許多臨床病癥的治療。
燙熨貼正是在我國中醫燙熨療法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而制成的新型燙熨療法工具,它是采用鐵粉、木粉、活性炭、食鹽、蛭石等組成自發熱材料作為發熱體,發熱時間長,溫度適中易控,使用更方便,用來濕、寒引起的疼痛及骨質增生、肌肉勞損引起的疼痛的輔助治療,也可以用于婦科暖宮。
燙熨貼使用方法清潔治療部位(可用溫水抹拭)撕去燙熨貼的防貼紙,將燙熨貼對準患處或穴位粘貼,并用力壓緊。燙熨貼一般情況下可自行發熱12h左右,如需連續治療應再次清潔治療部位,對膠布過敏的患者,可反折疊在背面,再反貼于內衣上固定燙熨貼。用于活動部位治療時可用膠帶或繃帶固定。

適 應 證
■軟組織損傷(貼損傷部位) ■肩周炎(貼肩井)
■風濕關節炎(貼疼痛關節部位) ■慢性胃腸炎(貼腹部、神闕)
■骨質增生(貼疼痛部位 ) ■月經不調
■頸椎病(貼大椎) ■慢性盆腔炎(貼關元、中極、白環俞或三陰交)
■痛經(貼神闕或小腹處) ■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貼腰陽關、腎俞、委中)
作用機理
對經絡的作用: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溫經通絡、入絡通竅、調理氣血、活血化瘀;對穴位的作用:壯元陽、除寒濕、止疼痛、健脾胃、行表里、通臟腑;對皮膚肌肉的作用:松弛平滑肌痙攣、使內啡肽含量增加而止痛;對病灶的作用:增加和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修復功能;對軟組織作用:提高酶活性、增強免疫功能。
- 上一篇:太原市懷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之自動灸療儀 2020/6/5
- 下一篇:沒有啦